入会申请

发挥统计科研的超前导向作用 ——专访中国统计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张塞 来源:中国统计学会    作者:王前海 时晓冉    2019-10-26 10:59:00

1572577307761963.jpg

     在全国上下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气氛里,中国统计学会也迎来了40周岁的生日。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统计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原国家统计局局长张塞,他在统计科研等方面畅谈了其独特体会。


记者:统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张塞:统计要发展,“一靠科技,二靠法制,归根到底靠人才”,要充分认识统计科研工作在整个统计中的地位与作用。只有依靠科学技术,通过科学研究抓住时代的主题,不断完善统计理论,改进统计方法,提高统计的应用水平和扩大应用范围,才能使统计事业兴旺发达,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记者:科技进步在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

张塞:第一次产业革命后,人们迫切需要掌握经济的发展规模、人口数量等基本的国情国力,于是近代统计产生了。但那时的统计方法简单,所采用的调查方法多为全面的统计调查。随着统计学引入了数学、概率论的方法,统计方法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产生了数理统计学及抽样调查方法。

      计算机的出现,让过去一些停留在理论上的方法得以实现,而这又促使人们进一步提出和解决一系列新的理论问题。计算机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使得过去那些不可能实现的统计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变为现实。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对生产、生活, 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产生着重大影响, 互联网+, 以及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的创新与应用, 也让统计工作实践与统计科学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

记者:您任中国统计学会会长期间,有哪些亲身经历、记忆深刻的学会事件?

张塞: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统计学科的性质大讨论。当时的讨论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实,这种大讨论自70年代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过。讨论中形成了两个基本的统计学流派:一个是社会经济统计学派,一个是数理统计学派。前者是基于中国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计的特定职能所做出的归纳,后者是根据统计学学科的性质和本来面目所作的判断。

      80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大变革带来了中国统计职能的大转变。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一个直接结果是:确定性现象少了,随机性现象多了,抽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社会经济统计学派与数理统计学派更多地走向了彼此借鉴和融合。现在,统计学科从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大统计”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这是统计科研工作者努力的结果。


记者:您认为统计科研如何与统计实践相结合?

张塞:第一,要摆正统计科研与统计实践的关系,形成统计科研到统计实践的良性循环。统计科研要发挥超前导向的作用,一方面,统计科研要超前于统计实践,每一次重大的统计活动开始之前要做好理论准备,论证可行性,研究实施方案;另一方面,统计科研应在每一项重大的统计活动结束后认真分析资料,及时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统计活动作好准备。此外,还应强调科学研究不能囿于前人的理论和观点,要允许不同意见,百家争鸣。

      第二,提高统计科研水平,这是统计科研的发展方向,也是统计科研的主要任务。目前仍存在许多空白、半空白的领域需要统计科研工作者去进入、去占领。


记者:统计科研如此重要,如何培养统计科研人才?

张塞:要注重培养统计科研人才,提高统计科研人员的素质。统计科研人员应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统计知识,还要具备其他相关方面的学识与技能。如统计科研人员一般都应具备丰厚的经济学、数学,特别是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学识和技能。统计科研人员还应具有敏锐的头脑,要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要善于走在统计实践的前面,勇于走在统计实践的前面,能够走在统计实践的前面;还要善于从统计实践中寻找和挖掘,能抓得住统计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x

关注市调大赛
官方公众号

关注学会官方公众号

关注市调大赛微网站
为赛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