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杨英英主持的中国商业统计学会2021年度规划课题《以新文科建设引领财经院校统计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21STY21)。课题组成员:李文苑、王瑞珍、张英辉、马丽娜、杨殿学。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自2016年起,伴随着国务院、教育部等连续下发、密集出台的若干重磅政策,“课程思政”、“新文科”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教育改革浪潮。本课题结合当前新时期、新教育发展理念,从新文科、新财经的视角深入探索财经院校统计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贯穿财经类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方位育人,以期探索解决财经院校统计学类课程思政中“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
从实践角度来看,新文科建设引领下的高校统计学类课程开展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进一步推进财经院校高素质复合型创新统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正面的借鉴作用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推广价值。
二 研究内容
在新文科建设和课程思政背景的驱动下,教师秉承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为前提,围绕“思政教育与财经教育深度融合”的培养理念,通过践行“价值引领→方法传授→能力培养”的育人理念,实现思政贯穿的新文科统计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
研究内容包含五个部分:(1)以新文科内涵为指引,更新统计学类人才培养目标;(2)挖掘新文科统计学类课程思政元素,立足课堂教学协同育人;(3)以多元化的数字教育资源,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过程;(4)以新文科特征为契合,重构统计学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5)以新文科目标为导向,实施“过程性与测试性”相结合德育考核方式。
三 重要观点
1.以新文科内涵为指引,更新统计学类人才培养目标
财经院校统计学类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必须与新文科建设发展同向同行,强调跨学科交叉融合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性。一方面从微观的思政教育入手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必须将“创新精神”作为统计学类人才培养的基点,进而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统计学类课程基本理论与方法等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统计人才。
结合高校与专业特色,统计学类人才培养目标应注重:新时代下引领“新财经”发展,坚持“厚基础、强素质、宽口径、重能力、出特色”的人才培养原则,大力加强通识教育,培育学生的人文综合质、专业素质,强化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致力于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统计知识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扎实经济学、统计学基础,善于将专业理论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具备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国内大中型公司等单位从事经济工作的能力。
2.挖掘新文科统计学类课程思政元素,立足课堂教学协同育人
课堂是育人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以案例、课堂讨论、小组作业、课后研学等多种方式,融入马克思主义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等思政要素,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将实际财经、统计案例潜移默化引入课堂教学中。如《统计调查》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统计学类课程中,提升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识与理解;三在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
3.以多元化的数字教育资源,完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面向新文科、新财经建设的统计学类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开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根据新文科特征要求整合、重组现有的专业课程,积极探索综合性、问题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比如开设融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专业核心课(人工智能统计调查、网络大数据采集等);二开展新文科背景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依托现有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共享课、MOOC课程、智慧树等课程资源,系统梳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关联性;三结合数字化教育手段,通过翻转课、启发式、头脑风暴式等方式启发学生自我探索学习能力;四大力推进课外实践,借助实验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转化。
4.以新文科特征为契合,重构统计学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以《统计学》课程为例,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重构中需要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全程嵌入融合的设计方案,构建以应用为中心的“统计类基本概念+数据收集处理分析方法+统计应用软件”的教学体系。优化“理论课+实践课、线上课+线下课、校内课堂+校外课堂”的多元化课程内容体系,科学设计“一驱动、四个层次、六个提高、三个转变”的统计学课程思政体系。
四个层次包括基础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其中,基础性,学习基本统计理论知识,重点掌握常用统计方法,会应用统计软件处理基本数据;高阶性,将实际问题“翻译”为统计学语言;创新性,大数据背景下统计方法的创新与实践;挑战度,组织学生参与国家普查、学科竞赛、教师课题研究。具体包括采集数据,数据分析,解释数据以及软件应用,提高课程的挑战度。
六个提高包括提高统计基本素养、提高发现社会问题能力、提高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提高运用现代化方法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个转变,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教学内容从理论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心的转变,二是教学手段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为中心的转变;教学关系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一驱动是指将思政教育理论与统计学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进一步驱动统计学类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将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有机结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合作展开课堂教学活动,采用“双导师”授课模式,最终形成“一驱动、四层次、六提高、三转变”为主线的统计学课程思政体系。
5.以新文科目标为导向,实施“过程性与测试性”相结合德育考核方式
以新文科目标为导向,建立并逐步完善有效的统计学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处于积极的状态,也可以让教师更加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统计学类专业课程成绩考核中,要将过程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相结合,建立综合性的课程评价体系,过程性考核可以不拘泥于考场,不限课堂考试时间,可以改变教师的课程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实践综合能力培养。部分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改革探索如下:
表1 课程考核评价表
课程名称 | 评价比例 | 具体说明 |
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 55比例 | 过程(50%)+测试(50%),过程:学生考勤30%、实训报告50%、团队协作20% |
R语言与数据分析实训 | 55比例 | 过程(50%)+测试(50%),过程:学生考勤30%、实训报告50%、实训表现20% |
探索性数据 分析 | 55比例 | 期末报告(50%)+过程(50%),过程:课堂教学出勤20%、参与课堂讨论20%、实训作业60% |
数据可视化 应用 | 55比例 | 过程(50%)+测试(50%),过程:考勤30分、实训报告40分、报告演示15分、课堂参与15分 |
统计案例 分析 | 46比例 | 过程(40%)+期末报告(60%),过程:考勤40分、作业30分、参与课程讨论10分、报告展示20分 |
抽样技术与 应用 | 46比例 | 过程(40%)+测试(60%),过程:考勤40分、平台学习15分、作业笔记35分、实验报告10分 |
计量经济学 | 46比例 | 过程(40%)+测试(60%),过程:考勤30%、实验报告40%(课堂、课后作业)、互动表现30% |
关注市调大赛
官方公众号
关注学会官方公众号
关注市调大赛
官方抖音账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853号
技术支持:煜嘉科技